TNL Column

關鍵評論網 專欄

國發會列「運具電動化」為淨零轉型重要策略,接下來交通部該做這四件事

作者:

近年來,「淨零轉型」的概念成為全球顯學,各國都致力於尋求減少各種污染源排放的方法。

要徹底達成淨零轉型,人民生活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當然也必須要跟著改變。其中,交通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環,同時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2021年交通運輸在所有行業中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度最高,佔2021年最終使用部門(end‐use sectors)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37%,自然成為被重點關注的領域。

交通部門如何減碳?運具電動化無疑扮演交通部門低碳轉型之重要角色。據IEA每年都會固定發布的全球電動車展望報告(Global EV Outlook)研究指出,2050年電能將成為交通運輸的主要動力來源。其中電動二輪及三輪車將在2030年達到85%,2050全面電動化,並以純電車款為主。

2022年3月,國發會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其中,運輸部門的轉型作為產業轉型的重點方案之一,以「改變運輸方式」、「降低運輸需求」、「運具電動化」作為運輸轉型的三大策略,並將「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列為十二項關鍵戰略之一。

從這些規劃,不難看出國發會已將運具電動化,列為淨零轉型的重要手段。

而2022年另一個在氣候政策上重要里程碑,就是「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進行修法並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行政院針對《氣候變遷因應法》關於低碳能源運具使用之說明中,規定相關工作將由交通部主責推動,經濟部、環保署協辦。顯示台灣在交通運輸方面的淨零轉型,是以交通部為中心,搭配跨部會的協調來達成目標。

以台灣的交通特色而言,除了位於機車最大市場的亞洲地區,台灣本身更是在全球機車密度中高居第一,經濟部能源局《110年度我國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與分析》資料顯示,台灣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達3,367萬公噸,在各部門排放中名列第三。

在高度城市化與機車普及使用下,對於空氣汙染與交通壅塞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全球急遽氣候變遷下,國際對於淨零排放趨勢愈加重視,而台灣身為機車大國,處理機車在淨零轉型中的角色,更是刻不容緩。

 

交通部應針對運具電動化提出全面規劃,將電動機車作為轉型助力

今年8月,交通部王國材部長召開所屬機關會議,表示針對交通部門的淨零作業,已規劃「提高電動運具數量」、「完善使用環境配套」及「產業技術升級轉型」三大策略主軸及相關推動路徑。

在「提高電動運具數量」部分的工作,目前投入的政策重心以公車電動化為主,也配合國發會的淨零路徑,預計在2030年以前完成汰換11700輛市區公車為電動公車,亦將規劃計程車的汰舊換新補助措施,推動計程車電動化。而在「完善使用環境配套」方面,則僅提及將爭取預算於交通運輸場域建置公共充電樁,未將電動機車的能源補充設施納入相關規劃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發會所規劃的淨零排放路徑中,設定了電動機車市售比例於2030與2035年分別達35%與70%,並在2040年達成所有新售機車均為電動機車的目標。但交通部目前的規劃中,卻沒有在增加電動機車方面的工作有做著墨,反而納入了國發會淨零排放路徑中沒有訂定目標的計程車電動化,令人對於是否能依照時程達成電動機車的目標感到擔憂。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認為,推動大眾運輸電動化,確實是交通低碳轉型的其中一項路徑。但需要考量到的是,依台灣民眾對交通工具的使用習慣,比起公共運具,更傾向選擇私人運具。

根據《109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2020年我國運具使用次數之公共運輸為16.0%,私人機動運具則佔72.3%。而在民眾外出使用的各類運輸工具中,又以使用「機車」之比例(45.2%)為最高,顯示民眾對於持有私人機動車輛,尤其是以機車作為移動工具的需求仍高。交通部若只著力於大眾運輸工具的轉型,可能無法真正改善交通方面的排放問題。

因此,交通部在思考運輸工具轉型的策略時,應該要因地制宜。更進一步說,台灣目前在主要市區以外的地區,大眾運輸的便利性及普及性仍不高,為提供民眾更完整的交通服務,交通部應善用下轄機關各角色,提升電動運具的使用便利性。

除了以上的建議,產業界認為交通部應該更善用電動機車角色,讓電動機車成為台灣交通運輸部門減碳的要角,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有以下的建議:

第一、交通部應跟上國發會時程,明確制定增加電動運具的計畫

如同前述所提,我國民眾在日常的交通選擇上,仍偏重私人運具,因此若要有效達成交通減碳,如何讓私人運具加速電動化,是重要關鍵。

交通部應該要更積極的規劃增加電動機車的市占比之作法,比照國發會所提出的電動機車市佔比推進時程,明定車廠在各階段的出廠或銷售車款之中,電動機車所佔的比例數量,並透過漸進的規劃逐年增加,才能有效確保我們能在設定的年限達成目標。

第二、串聯交通部各業務,完善電動機車使用環境

交通部雖表示將爭取預算於交通運輸場域建置公共充電樁,不過並未對電動機車的能源補充設施有所規劃。然而電動機車實際上應該是台灣的各類電動運具中,民眾使用度最高的,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因此,加強電動機車的充換電站設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此外,由於目前的能源補充設施相關政策多由經濟部主責,但是像部分觀光景點,如國家風景區屬於交通部觀光局管理的範疇,國家公園屬於內政部主責,更多區域甚至是地方政府的管理範圍。交通部應責無旁貸的擔負起跨部會統籌的職責,提供場域、以及協助廠商建置電動運具能源補充設施。

在鼓勵民眾以大眾運輸旅行移動的時候,例如目的地是郊外的風景區,或大眾運輸不便抵達的區域,可優先考量規劃大眾運輸(如火車、客運)的路線末端結合轉乘在地業者的電動運具,並提供使用者轉乘優惠,讓電動運具成為民眾外出旅行的移動工具。交通部應積極規劃串連各單位資源,推動友善電動運具的措施,藉此增加民眾使用電動運具的意願。

第三、鼓勵企業將使用電動運具納入ESG方案

ESG對於現今企業來說已經成為必備的工作,而電動運具所能帶來減碳效益,對於企業來說將成為在維護環境方面投入的代表性指標。

因此,建議交通部可趁此趨勢,與政府各部門共同規劃,推動企業使用電動運具可轉換為企業ESG的獎勵方案,帶動企業提早轉型使用電動車輛,並加強企業使用電動運具的動機。同時,建議交通部可鎖定特定領域進行電動化轉型,如外送業、物流業,打造特定產業成為具指標性的電動化產業,成為國家在推動運具電動化上一大亮點。

第四、加強政府、產業與學界的跨界合作

在交通轉型的過程中,除了政府以國家整體發展為前提的規劃之外,產業界、學界也有各自的研究專長與可提供的意見。因此,政府與業界、學界的共同合作與討論將更有助於政策的制定。建議交通部可以參考德國的政策,建立政府、產業界、學界三方的平台。

德國於2010年成立「國家電動交通平台」(National Platform for Electric Mobility,NPE),後改組為「國家未來移動平台」(National Platform for the Future of Mobility,NPM)。該平台主的角色為官方的電動運具與交通轉型諮詢機構,其組成涵蓋產業界、科學界、政治單位、工會與貿易協會進行戰略對話,調查及研究發展電動運具的發展狀況,並定期提供政府與企業行動建議,政府也透過該平台的建議確立交通轉型的發展方向。

台灣也應該參考此政策,成立匯聚產、官、學、研各界的諮詢平台或機構,透過定期的會議給予政府政策建議,除了避免政策盲點,更可以針對產業所面臨的困境,進行必要的協助,以加速相關產業發展。

 

交通部應強化電動機車推廣政策,發展台灣特色的低碳交通

近年來,交通部無論是積極提出「2020運輸政策白皮書-綠運輸」,又或是規劃「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的相關行動,都讓人看見交通部對於淨零轉型的關心。

期待交通部能參酌前開建言,在運具電動化轉型的路上不偏重大眾運輸,應該將私人運具的角色也納入規劃,並且考量台灣人民的日常交通習慣,更重視電動機車的角色,讓政策能融入民眾生活習慣,勢必能在低碳交通的政策目標上事半功倍。

更重要的是,政策推動進度必須切合國發會所公佈的電動運具推進目標,甚至超前部署,讓交通運輸部門成為國家淨零轉型路上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