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Column

關鍵評論網 專欄

台灣促進運具電動化需達成六大路徑,再創「機車王國」國際領導地位

作者:

國發會在今年3月正式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政策將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並以「科技研發」、「氣候法則」兩大治理基礎進行推動。其中「運輸部門轉型」屬於產業轉型的重點方案,並以「改變運輸方式」、「降低運輸需求」、「運具電動化」為運輸轉型的三大策略。

台灣是機車大國,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截至2022年8月止,台灣的機車登記總數約1434萬輛,平均每100人就有62輛機車,使台灣成為全球機車密度最高的國家。因此,台灣機車電動化發展的策略,將是運輸部門轉型的重大關鍵。

綜觀台灣機車市場 ,可發現民眾容易隨政策方向影響購車選擇。2020年因政策影響,該年度機車銷量衝破百萬台,但卻在電動機車的發展上重重摔了一跤。不可諱言的,在市場尚未成熟之際, 電動機車銷售情形,多與民眾購車補助是否延續,以及推出補助的時間點能否及時,具備高度關聯性;此外,基礎能源補充設施是否完善等環境健全程度,亦是民眾選購電動機車的考量因素之一。

2022年國發會正式將「運具電動化」列為台灣推動2050淨零路徑之重點工作項目,明確設定電動機車新車年銷售量占所有機車銷售比例的階段性目標,最後在2040年要達到100%,表示政府也將「運具電動化」列為「淨零轉型」的重要手段。

為達成運具電動化目標,政府的政策將會是重要關鍵,因此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今年9月發布「2022台灣電動機車產業政策建言書」,並提出促進運具電動化的六大路徑,希望政府揭示正確的政策方向,與民眾一同攜手前進,達成淨零碳排的永續承諾。以下我們列舉出六大路徑的重點,說明SMAT的政策建議方針。

一、加速達標:短期衝突破、中期要加速、長期拚達標

國發會在2022年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運輸部門將「運具電動化」列為推動主軸,明確設定2030、2035及2040年,電動機車市售比分別達35%、70%以及100%的目標。可是當我們回顧2021年COP26的決議內容,全球的目標是2030要減碳45%,然而台灣規劃在2030年前僅減少碳排量20%至25%,尚未追趕上國際的腳步。

因此,台灣應當可以更加積極設定目標,勇於承擔淨零責任。在短期內,「以鼓勵替代限制」及「以限制取代懲處」,政府若能登高一呼,喊出「2024電動機車破百萬輛」的目標,並祭出對應的激勵措施,將會是重大突破,也可宣示對於淨零碳排的決心。

中期目標,可積極將2030年電動機車市售比從原本的35%拉升到50%,更貼近國際能源總署(IEA)建議的「電動機車市售占比80%」目標,與國際接軌。這對現在的台灣來說,只要在未來八年期間的電動機車市售比逐年增加4.3%就能達成,是相當務實且可行的階段性目標。

至於長期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能完成國發會明定的交通工具轉型時程,在2040年達到新售汽機車100%電動化,順利達標,帶動市售電動運具的價格更加平易近人,也提升整體電動運具的友善環境建置。

二、在地施政:回應地方需求,確保政策延續性

除中央部會外,地方政府針對不同的地方需求,也可以有因地制宜的加強措施,尤其是六都的行政首長,更應具備前瞻的眼光,將運具電動化納入施政方向。建議地方政府首長可參考城市的人口結構、使用習慣以及配套的交通工具作為判斷指標,設計差異化的施政策略,展現創意且更能夠貼近民意。

此外,六都作為領頭羊, SMAT建議六都所制訂的電動運具發展目標,應該超越國發會訂定的目標,使六都成為運具電動化的「資優城市」。

SMAT認為,未來地方政府在研擬電動機車發展政策時,可參考各城市的人口結構、機車使用習慣以及用途、產業特性、配套交通工具作為判斷指標,更貼近當地需求,制訂出讓民眾有感的差異化發展策略。而在規劃上,也尤其要注意政策的延續性,並且明定管考檢核點,追蹤進度,讓民眾能確知政策方向,看到政府淨零轉型的決心。

三、多元補助:多管齊下更見效,「新購」、「汰舊」、「首購」都別漏

國際間在推行運具電動化時,必須仰賴政府政策,鼓勵民眾選購電動運具,以達到淨零轉型的目標。而各國在政策規劃上,均是多管齊下,透過各種有助於提升運具電動化的補助措施,全方位激勵電動化的進程。

然而,台灣目前的補助政策,著重在淘汰老舊燃油機車並換購電動機車的補助,可是對於單純新購機車的消費者來說,這其中也包含購買人生第一輛機車的「首購族」,亦是運具電動化不可以忽略的重要一環。此外,從銷售端提供誘因,鼓勵車行銷售電動機車,以及加速電動運具友善設施的建置,或提升企業電動化意願等等,都有助於推動運具電動化,也都應該全面納入補助方針中,才能更加速運具電動化達標。

四、挹注研發:培育人才,精進技術,以完善電動機車產業鏈

目前國際上所採行的政策多數以「鼓勵替代限制」及「限制取代懲處」,以柔克剛,促進廣泛採用電動機車,現階段優惠補貼及賦稅優惠為最多國家所採行政策。

而在各項補貼及優惠政策中,不僅要從消費端刺激民眾選用電動運具,也要從產業及教育端,積極延攬國際高階研發人才,協助產學研究新興技術,掌握電動運具不管是安全、性能、儲能系統、充換電技術、智慧移動、共享串流等等各方面的前端技術。

如此一來,才能完善整個智慧交通產業鏈,在布局淨零碳排的同時,真正達到「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的四大轉型目標,更好地布局永續智慧城市。

五、健全環境:協助偏遠地區廣設充換電站,健全電動機車友善使用環境

淨零碳排、運具電動化的國際趨勢之下,台灣電動機車數量勢必逐年往上提升,使用者對於能源補充設施的需求也會更加強烈。因此在政策上規劃及協助盡可能擴大能源補充設施的「可建置場域」,也是迎接運具電動化不可忽視的部分。

如果能讓能源補充設施結合公有土地或公有設施,可讓電動運具的環境更加友善,因此提升民眾使用電動運具的意願。而能源補充設施不足的偏遠地區,政府也應更積極地將電動運具能源補充設施制,訂為新設停車場之必要設施。

唯有健全電動機車的友善使用環境,才能更順利地推行機車全面電動化。

六、ESG好夥伴:獎勵企業選用電動運具作為其推動ESG之方案

政府除了思考運具電動化對一般民眾的影響之外,企業也應是政府要積極對話,號召其一同響應淨零碳排,達成永續交通所不可遺漏的部分。

對企業來說,將電動運具作為綠色採購是ESG的好選項,實際做法很多也簡單明確,例如企業將自有或租賃車隊電動化,或將企業的共乘服務合約電動化,甚至興建電動運具能源補充設施,鼓勵或補貼員工及客戶使用,都有助於達成企業ESG目標。

而當企業確實作出有助於永續交通的貢獻,為淨零碳排努力達到成效時,希望政府能不吝給予獎勵和肯定,這樣才能讓政府與企業攜手朝淨零的目標一同前行。

台灣電動機車在過去這段時間繳出領先全球的亮眼成績單,快速成長的背後,功不可沒的是政策的長期引導與車廠的升級轉型。

國際運具電動化的趨勢,加上台灣在資訊科技及機車產業的優勢,讓台灣有機會再創「電動機車王國」的國際領導地位。面對未來「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以及「2040運具全面電動化」的進程,我們仍有許多可以加強和努力的地方,希望台灣能把握機會,迎向挑戰,政府與民間產業攜手完成淨零轉型、永續交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