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於5月20日發表執政週年談話,明確指出當前國家面臨的三大核心挑戰:氣候變遷、健康促進與社會韌性,同時宣布政府會持續投入超過1兆元的淨零轉型預算,協助產業再造及轉型升級。
此外,談話中也將減碳作為改善空氣品質的重要策略,恰好為環境部近日發布的《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提供最佳的政策脈絡。
從氣候變遷角度,全球暖化等現象促使各國政府力求降低碳排放;從健康促進角度,降低碳排放可以改善空氣品質,照顧民眾健康;從社會韌性角度,行政院先前提出的「強化安全韌性條例」,也旨在支持產業、照顧民生。
綜合來看,電動運具的推廣,正是迎擊這三項挑戰的最佳解方。
民意與科學實證的雙重驅動
環境部近日發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首次將降低「移動污染源」提升至改善空氣品質的關鍵策略。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白皮書在編纂過程中導入大規模的公民參與和專家諮詢,展現出「以民意為基礎、以科學為依據」的政策制定模式,這種開放透明的治理方式值得肯定。
此次在環境部所蒐集的民眾意見中,「交通污染」在所有空污議題中佔比27%,為民眾最關切的環境議題,「車輛電動化」更是民眾最建議的改善方式。
觀察環境部的統計數據,「交通排放」占整體空污比例12.2%,超過工業與電力業,與民眾感受相吻合;這些結果在在顯示「運具電動化」已不再是政策選項之一,而是社會共識的具體展現,更是民眾對空氣品質及健康生活的期待。
電動運具普及帶來的空氣品質改善,將直接轉化為全民健康紅利。長期暴露於交通污染產生的細懸浮微粒(如PM2.5)和有害氣體,與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問題密切相關。推動綠色運輸不僅是環保議題,更是公共衛生的重要投資。
同時,電動運具產業發展也將創造新的經濟成長動能。從電池技術到充換電基礎設施,從車輛製造到維修服務,整個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將帶來大量就業機會、技術創新空間,推動產業再造。
借鏡國內與國際政策經驗
無論是哪項挑戰,都需要政府穩定、一致的政策規畫,方能實現總統所擘劃的願景。
檢視過往政策發展,環境部自2020年取消電動機車新購補助,並同時補助七期燃油機車,直接導致電動機車市售比從18.7%一路下跌至2024年僅有10.5%,這不僅是數字下滑,更代表政府政策方向不一致,產業發展動能因此流失,民眾亦信心動搖,與當前強調淨零、產業轉型升級的理念形成對比。
國際經驗同樣提供借鏡。國際能源總署報告顯示,歐美地區因政策支持力度減弱而出現電動車推廣放緩現象,充分說明政策穩定性對產業發展的關鍵影響。這些經驗提醒我們,在追求社會韌性過程中,政策的引導及穩定性至關重要。
環境部在《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提出切實可行的執行策略方向,包含「訂定車廠販售電動車比例」、「協助業者降低生產成本」等具體措施,皆展現了政府將理念轉化為行動的決心。
不過,需特別留意台灣獨特的交通生態,機車仍是民眾首選私人運具,年銷量持續超越汽車。在此市場結構下,若能率先針對機車廠訂定車廠販售電動機車比例,將產生顯著示範效應,帶動整體運輸部門朝向減碳目標邁進。
跨部門協作的關鍵時刻
作為產業界重要參與者,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對此次政策方向指引表示高度認同,並承諾全力配合相關措施推動。我們深知民間與政府的緊密合作將是政策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總統週年演說及環境部發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後,我們期待政府儘快建立明確的跨部會協調機制,確保各部門合力推進政策,才能達成整體目標、真正克服總統所揭示的三大挑戰。
面對氣候變遷的急迫威脅、民眾對健康生活的殷切期待,以及社會發展的韌性需求,電動運具推廣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我們相信,在明確政策指引、科學數據支撐、民意強力後盾,以及產官學界通力合作下,台灣必將翻轉交通排放對空氣品質的負面影響,同時在綠色運輸產業中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這不僅是對當代國民健康福祉的承諾,更是為下一代留下乾淨空氣和永續環境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