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機新時代 驅動大未來:第一屆智慧移動產業論壇」於今(21)日在TICC圓滿落幕,本次活動由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主辦,活動除了邀請到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經濟部長王美花、立委蘇巧慧、邱議瑩、洪孟楷等貴賓,也吸引兩百多名產業代表及民眾報名參加。
陳其邁:要兼顧偏鄉觀光跟交通便利,電動機車是首要選擇
陳其邁以三個高雄的生活情境開場,從小漁村、寧靜偏鄉再到市區交通,都與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表示,高雄是海港城市,有很多吸引人的寧靜小漁村,由於交通不便,有些偏鄉甚至要開車一小時才能到達,「要怎麼不破壞偏鄉寧靜又能便利交通,低噪音污染的電動機車就能成為首要的選擇」;在市區方面,高雄市目前有MeN Go系統搭配一卡通等電子支付,使用者可以很便利的從app智慧演算獲得最便捷的出行方式,讓共享運具接軌大眾運輸,電動機車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橋樑。
陳其邁也提到,高雄固定污染源佔三成、移動污染源佔三成,高雄市發500億度的電,其實只用了280億度,其他都輸送給台南和台中,「用電的不知道發電的辛苦」,所以對於如何減少空汙、達成環境的永續,高雄人有非常深的感受。他強調,改善移動污染源,政策方向就是要發展綠色交通、減少燃油機車和汽車的數量。無論是中央或是地方,要思考如何減少移動污染源的空汙,及固定污染源要如何再降下來。
王健全:台灣組電動機車國家隊,完整供應鏈,發揮「暈輪效果」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同時也是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理事長的王健全表示,全球因應環保潮流,多以稅率扶持電動機車等新興產業,透過訂定高進口關稅以保護本國的電動機車產業發展。以亞洲國家為例,越南50%、印尼40%、泰國60%、菲律賓30%,印度甚至有高達175.1%的電動機車進口關稅,以扶植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重點產業。因此王健全建議,台灣政府應該要在電動機車發展的過渡期間加大推力,要有政策補助支持,產業界才敢投入生產,並透過規模經濟的效益,讓業界有個立足點。
王健全展示統計數據並強調,多數的台灣民眾、立法委員都支持補助電動機車,也支持政府提供消費者汰購電動機車補助。他進一步建議,台灣應該組成國家隊,從政府、企業到民眾一起來支持電動機車產業發展,不但可以讓台灣產業創新及技術領先,有利於台灣形象,甚至能完整供應鏈,整合發展電池移動偵測、行動APP、智慧轉向系統,並開發包含智慧停車、智慧紅路燈等環境及服務端的應用,發揮帶動周邊應用的「暈輪效果」。
龍世俊:街道空汙嚴重恐致病,應促「產業、環保、健康」三贏
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龍世俊博士分析,家戶室內的空氣品質,與街道上的交通排放污染有顯著正相關,住得離街道越近,空污影響更劇。而在台北地區有99%人口住在距離街道50公尺內,根據研究,這些居民未來發生冠狀動脈硬化的機率,比居住於馬路200公尺外的民眾要高出63%。
不僅如此,龍世俊博士也援引其他研究說明,通勤者在馬路上騎機車、自行車及走路時的PM2.5暴露濃度更高。道路空氣污染的尖峰濃度在機車停等紅燈時,也是平均街道空氣污染濃度的2至3倍,但如果改換成電動機車,就可有效改善道路空汙。
龍世俊也建議,政府應該給出一個明確的路徑,政策應該要有延續性及一致性,政策反覆將影響民間產業不知該如何發展及投資。推廣綠色私人運具,加速推動綠色產業,不但可以降低疫情的經濟衝擊、保障人民健康以減少社會成本,也較符合台灣民眾的交通方式,進而促成「產業、環保、健康」三贏。
高仁山:電動機車產業帶動國內2.1兆整體產值!
論壇不只有經濟與健康觀點,高仁山從產業競爭力及人口就業來看電動機車的未來展望。 在產業競爭力方面,他表示,由於Tesla有75%供應商是台灣企業,電動機車更是100%由台灣製造。再加上,傳統燃油機車只有六大系統,但電動機車則可以往上再加入包含車用智慧控制、馬達、電池、充換電四大系統,相關產業在電動機車的發展上,可以帶動2.1兆的整體產值,更能帶動新型態產業的興起。
高仁山強調,電動機車產業對台灣經濟的正面效益,除了能帶動整體產業外,同時對就業市場也有正面激勵。就業人口從2015年的100~200人,到近五年來每年翻倍成長,到2019年已成長為2,300~2,400人,整體產業發展十分迅速。近年來願意投入汽機車維修行業的青年愈來愈少,但透過電動機車產業,引進科技化、智慧化的SOP,電動機車產業的發展,除了是產業的翻新,也是就業及生活品質的提升。
放眼全球的產業機會,高仁山指出,全世界有6,000萬輛機車市場規模,另外台灣也有1,400萬輛機車的潛在市場,國際上對電動機車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因此,他最後也呼籲政府重視永續發展目標「2030年新能源機車佔新售比例35%」,並從「2024年新能源機車突破百萬輛台」開始扶植市場讓產業成長,並喊話希望跟政府、產業,還有所有騎機車的台灣人一起努力,為台灣帶來光榮前景。
產官學對談:智慧移動產業是環境永續產業
與談人:經濟部工業局 呂正華局長、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 蔡明芳教授、台林電通股份有限公司 陳建村資深副總經理、宏佳騰動⼒股份有限公司 林東閔執⾏長、立信輪業 張楨彬董事長
論壇最後則由產官學共同對談,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教授蔡明芳表示,移動車輛最麻煩的是它的外部問題,例如:空汙、熱島效應、空汙排放等議題。所幸目前也有傳統機車製造商投入電動機車產業,可以看到整體的思維正在轉變。過去發展電動車許多車廠不看好,但發展起來後,便帶動了油電混合車等發展。無論看不看好,綠能都是未來的趨勢,而消費者也會開始考慮「環保」其他與社會環境共好的因素,進而帶動整體的產業轉型。
宏佳騰動力科技執行長林東閔說,宏佳騰從燃油機車到發展電動機車,不但要面對來自燃油車經銷商的壓力,還有電動車推廣的困境。其中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喜歡改變」、「改變是痛苦的」。產業轉型需透過政府補助作為助燃劑,透過經濟誘因加速電動機車產業發展,但最根本的還是來自產業界自身轉型的動能,方能讓助燃劑更發揮效益。
經濟部工業局呂正華局長認為,科技匯流在資訊時代變得非常重要,從5G的物聯網,結合電動機車的資訊連結系統,可以提供民間或公部門很好的使用者體驗資料來源,逐步改善使用者體驗。 智慧工廠可以增加生產效率,車子、電池的組裝,能提升效率,整合、連網是未來趨勢。
台林電通陳建村資深副總分享,目前評估,電動機車的發展方向勢不可擋,也很認同官方所提及的要「共好」,因為追求環保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台林過去研發、製作、銷售都有涉足,而後來台林電通做了二個改變。第一,延續網通能量支持工業網通,例如車聯網用的有線、無線系統。第二,取得多種認證來應因產業的轉型。
基層機車行代表,立信輪業董事長張楨彬說,立信輪業於2017年從燃油機車的經銷,轉成為電動機車的合作廠商,因為過去車行給人的印象是黑黑舊舊,年輕一代已不太願意投入,這是他轉向電動機車的主要驅動力。他認為,政府應撥補更多預算協助電動機車產業,台灣對於二輪運具的依賴性相當高,不太可能完全捨棄機車這種移動方式,這也是政府推動綠能產業、綠色運具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