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縣市政府已陸續公告電動機車補助,電動機車作為減碳、空污改善與產業升級的多重解方,地方政府在近年展現高度彈性與因地制宜的創新能力,成為支持運具轉型的實質主力。
透過對第一線民意的掌握,針對購入成本、持有成本、使用習慣及特定族群需求等消費者痛點,以資費補貼、專案加碼、擴大補助的多樣化方式,增加民眾換用電車的誘因。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相關政策的三大亮點。
一、資費補貼:碳成本公平化、平衡油電落差
台南市在去年即首發針對高頻騎乘的外送員族群,除提供購車補貼外,更於秋冬空品惡化期間加發月租資費補助,每月最高800元、最長三個月,有效引導高里程使用者轉向電動化。
今年更擴大對象,針對購買二手電動機車、因就學就業而將戶籍移入台南市的市民,市府直接提供每年最高6000元電池月租費補助,精準掌握民眾實際的使用經驗。
高雄市面對超過兩百萬輛燃油機車的龐大基數,轉型需求迫切,市府也首度提供「電池月租費」最高7200元補助,回應消費者對降低電動機車使用成本的需求。
在油價因長期補貼而無法真實反映碳成本的狀況下,地方政府的電池資費補貼政策能有效平衡油電落差。
二、專案加碼:加強轉換誘因、政策分眾量身打造
台南市連續兩年率六都之先推出「幼幼專案」,為有兒童接送需求的家庭提供轉換誘因,兼顧通勤與健康考量,發布後即引發高度關注,並促使台中、桃園等城市相繼跟進。
為鼓勵機車首購族優先選擇電動機車,桃園市和高雄市皆推出「青年專案」,針對正值獨立自主的青年市民提供不限新購或汰舊的加碼補助。
另值得一提的是,多個縣市也對弱勢、原民及偏鄉居民提供加碼補助,讓運具轉型的過程也能顧及公正性與包容性。
地方政府透過分眾、因地制宜政策,有助提高電動機車與特定族群的可近性。
三、擴大補助:限制更少、力道更大
台南首度對使用 5 年以上的電動二輪車汰換新車「電換電」提供補助,亦放寬補助申請一生一次限制,這個選項能務實引導電車車主者成為長期堅實的使用者,而非一次性的消費嘗試。
包含開風氣之先的桃園、彰化與嘉義,以及今年跟進限額試辦的台中;此外另有多個縣市針對不同期別燃油機車,也提出多元化補助額度以加大汰除力道。
至於基隆市府「公益青年電動機車補助方案」,每月提供1000 個補助名額,補助金額最高達6萬元,且不限車型廠牌,顯著降低青年族群入手門檻,創下電動車年增率超過250%、汰除超過3000輛燃油機車的具體成效。
加速台灣淨零路程,為未來世代提供永續環境
台灣是全球少數擁有完整機車產業鏈的國家,運具電動化也早已被定位為淨零轉型的戰略核心,中央與地方的協力推動,將是電動運具普及化及促進相關產業升級的關鍵。
為加速推動台灣運具電動化,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持續倡議「333政策」,包含:啟動電池資費每月300元補助、恢復環境部電動機車新購補助3000元、補助機車行銷售電動機車獎勵金3000元,並加碼補助弱勢族群5成汰換金落實公正轉型。
更重要的是,逐步規範燃油車與電動車款的銷售比率,才可能在時限內提升電動機車整體市占比,進而達到 2040 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