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y

政策資料

在號稱「史上最環保」的東京奧運之後,日本大廠如何實現電動車轉型之路?

東京奧運在2021年8月8日閉幕,先前主辦單位表示,此次奧運碳排將遠遠低於倫敦奧運和里約奧運,整體奧運期間也會使用燃料電池電動巴士、電池班車和氫動力卡車,並用生質能、太陽能等發電,環保看點十足

轉播時的另一亮點,是今年的聖火台使用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的氫氣作燃燒材料,大幅降低碳足跡,並致力以100%再生能源來辦理奧運活動,或透過專門的計畫來抵消碳排放,突顯日本去年開始的擬達成淨零碳排的決心。

為何「淨零排放」是國際熱字?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於今年7月份發佈的分析報告發現,世界各國政府為了重新復甦經濟,動用了超過16兆美元的財政支持,然而以此支出計畫來推算,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3年攀升到史上最高水準。

此外,COVID-19除了高傳播力和致死率外,還有壞消息:許多科學研究指出,COVID-19不過是全球流行病的開端,照目前全球暖化趨勢,將持續影響動物棲地、病毒和人類的分布範圍,氣候變遷確實會對公共衛生、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哈佛大學氣候變遷與全球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伯恩斯坦指出,「幫助控制傳染疾病,我們該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暖化限制在1.5℃內。」美國氣候變遷特使JohnKerry更在倫敦演說中指出,全球無法等到COVID-19疫情結束之後,再來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

這和美國總統拜登描繪的未來是一致的,就職當天,拜登甫簽署行政命令,宣示美國正式重返巴黎協定,並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承諾,美國將在2030年比2005基準年減少50%-52%的二氧化碳排放,提供兩倍的經濟援助,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

號稱美國史上最大規模減碳承諾,拜登氣候計畫不是只有美國角落玩沙玩得起勁而已,全世界有超過132國早早響應在2050年前達到淨零碳排,英國、法國、丹麥甚至寫入法條,蔡英文總統今年也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台灣的目標。

而作為世界汽車工業大國,今天我們要談的主角也不例外。

日本提高淨零碳排野心:2030減碳46%、2035禁售燃油車

2021全球氣候峰會上,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日本2030年溫室氣體減碳新目標,將從廣被世界各國批評減碳決心不足的26%,一口氣提升到46%,並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

日本減碳腳步在重視環境政策的菅義偉政權上台後加快,即便目前尚無另訂新法,但陸續修訂《節能法》、《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法》、《電氣事業法》、《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等法律,把更多各行各業角色納入減碳行列,調整電力、建築、交通,日本碳排三大巨獸的體質。

由於日本有高達18.5%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行駛中的汽車,在2050零碳排目標確認後,日本經濟產業省製造產業局隨即訂出「2035年日本全面改售電動車」的目標,並希望壓低車用電池的價格,以利普及化電動運具。而碳排相當於奧地利整個國家排放量的東京,也在零碳排東京戰略中宣示,要比中央早五年禁售燃油車,希望到了2050年,在東京路上行駛的新車將有100%都是零碳排車種。

企業買帳嗎?大廠組成統規電池、換電聯盟「國家隊」

決定減碳年限不是玩十八豆仔,各國領導人邊喊數字邊比大小,尤其運具電動化更不是單純把燃油引擎換成馬達而已。日本電動車發展困境可以從東京都民調略窺一二,顧慮的包括充電站少、充電耗時、續航距離短、電池劣化等原因,基礎建設顯然是當今痛點。

和綠能發展成熟的歐洲不同,對汽車工業大國來說,日本推動相關的綠能政策是道阻且長。但也正是因為瞭解不可逆的國際趨勢和產業前景,日本政府去年計畫投入2兆日圓預算,支援脫碳技術研究,其中更有2000億日圓(約新台幣518億元)奧援先進半導體和電池生產研發,相關企業也制定戰略回應這場交通革新。

首當其衝的是電動車電池,鋰離子電池原料採購不易,為降低採購可能風險,Toyota(豐田)及住友金屬礦山等55家商社組成「電池供應鏈協議會(簡稱BASC)」,強化電動車用電池供應鏈,在今年第三季後,逐步敲定日本國內電池和零部件增產、原料穩定採購的對策,提高日本電池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

其次,日本電動車尚未有市場經濟和價格競爭力,成本居高不下,政府也和其他國家一樣提供購車補助,每台電動車補助金上限值從原先的40萬日圓倍增至80萬日圓,可和各地方政府補助併用,2021年在東京買純電動車,最高可享有110萬日元(約台幣30萬)的優惠。

為加速電動車規模經濟,以機車為例,Honda(本田)、YAMAHA(山葉)、Suzuki(鈴木)和Kawasaki(川崎)四家企業表明要手牽手打團體戰:把旗下電動車用電池和換電系統標準化,未來各家電動機車廠都可以共用電池。2020年開始在大阪展開為期一年的測試,今年3月發布聯合新聞稿,表示將以電池交換的方式,作為未來可能的統一規格,為普及電動車排除問題。

Honda二輪事業本部長安部典明表示,讓電動機車普及化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而在「續航力」和「充電時間」的課題下,「可更換電池」是很有效的解決方案。「換電」而非充電的趨勢也恰巧呼應台灣過去幾年對換電系統的質疑,雖被詬病建置成本高、不符合歐美國家的生活方式,但已經被同樣地狹人稠的日本認可學習,台日的競合關係十分受矚目,未來的發展值得期待。

機車王國怎麼看汽車大國的轉型?

日本的日產汽車(Nissan Motor Co., Ltd.)在11年前推出Leaf,這是全球第一部量產的電動汽車;而Panasonic的車用電池產量也是世界第一,日本理應延續汽車王國光環,在電動車產業舉足輕重才是。但事實上卻是歐洲逐漸取代其地位!日本國內對「電動車」的定義除了純電動車,更有油電混合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和燃料電池自動車。

此外,對目前在可再生能源佔比不到20%的能源結構下,純電動車利潤和環保程度不如混合動力的車種等質疑仍時有所聞。

混合動力車種對2050年的碳排效果無疑是大打折扣;產業方面高盛分析師KotaYuzawa表示,日本擁有的技術可以順利轉型;Leaf前員工也表達同樣的擔憂:「如果不趕快跳向純電動車,日本車廠可能面臨跟日本消費型電子公司一樣的命運:來不及跟上市場潮流而衰落。」

減碳從來不只是環境,更是產業競爭力議題,不少國際調查公司預測2025年以後全球純電動車產量將會是2020年的5-7倍規模,未來電池及電動車製造、基礎建設佈局、能源轉型等都是競爭優勢決勝點,這幾年各國政府能和業者一同走到什麼程度至關重大。

目前台灣電動車市場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民眾對相關趨勢普遍還是一知半解,但據媒體報導,2050年要達淨零排放,必須在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2025年達成500萬輛電動機車的目標。

台灣電動化速度得加快,和我們一樣都是地狹人稠、能源稀缺的島國,日本為國際零碳排的大目標使出渾身解數,運具電動化中有值得借鑑的地方,希望今天汽車大國的轉型紀錄,能提供台灣運具電動化新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