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y

政策資料

GP125超低價背後的隱憂:燃油機車銷售越多,台灣離「2050淨零排放」目標越遠

7、8月暑假期間,常是各家機車廠商積極促銷的時刻,近來引起最多討論的,當屬GP125燃油機車車款祭出低價促銷方案,提供4萬元以下的破盤價,再透過鋪天蓋地的媒體廣告投放,藉以吸引消費者青睞。這波行銷策略有效帶動各界討論聲浪,也引發兩項質疑:

第一,是讓部份民眾對品牌誠信產生疑慮。

因為在2019年,GP125的含稅售價約為5萬元,當時製造商表示,每賣一台GP125只能淨賺758元。為何到了2023年,面對物價上漲的壓力下卻能提供4萬元以下的低價促銷方案,雖然可能是基於市佔率考量不惜賠本賣車?

同時,外界也開始關注廠商過去曾發言倡議,政府課徵機車貨物稅導致價格無法調降,應取消相關貨物稅。現在同一家廠商卻大幅降價,是否代表真正的利潤空間遠比廠商宣稱的高?

第二,是透過低價促銷手段,將使燃油機車銷售增長,政策上將對台灣的淨零轉型之路帶來莫大危機,因為燃油機車造成的大量碳排放,會使得台灣要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更加困難。

燃油機車數量的持續增長,延宕台灣交通轉型的時程

「2050淨零轉型」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在全球期望實踐淨零排放的脈絡下,因為「運具電動化」可以減少碳排放和空氣污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因此全球各國與主要車廠都把推動運具電動化,列為重要施政方向以及研發重點。

分析台灣機車銷售市場,2022年新掛牌機車總數為73.4萬輛,電動機車掛牌數約8.8萬輛,電動機車銷售占比約12%。若以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提出的政策目標,2040年電動機車銷售占比100%來計算,預計往後18年間,需促使電動機車新售占比增長88%。再以平均成長率試算,從今年起,電動機車銷售占比每年都應有至少5%的成長率。

再觀察今年的機車銷售情況,依照交通部統計數據,累計1至7月的機車掛牌總數43.1萬輛,其中燃油機車佔九成,共38.8萬輛;電動機車僅佔一成,共4.3萬輛。若接下來電動機車銷售數量無法出現爆炸性成長,今年的電動機車佔比不升反降,全年銷售數量可能無法突破九萬輛,將創下近五年來的銷售新低。

反觀,因低價促銷而將大量掛牌的燃油機車,將與政府規劃的淨零轉型策略背道而馳。因為根據交通部《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平均一輛燃油機車的使用年限約為15年,換言之,每台燃油機車會產生至少10年的鎖定效應,大幅延宕台灣社會交通轉型的時程。

這代表政府對於傳統燃油運具的管理,一直沒有提出明確的禁制型政策,也就是沒有拿出具威嚇力的「棒子」。例如「未設定燃油運具退場年限」、「未劃設特定運具才可進入的交通管制區」、「未針對高污染性的燃油運具課徵碳費或碳稅,達到外部成本內部化」。

事實上,許多國家早已實施相關戰略,如歐盟為達成2035年燃油車退場的目標,計畫要求生產燃油車的車廠支付碳稅。歐盟執委會的綠色政策副總裁Frans Timmermans表示,必須要加強減排、開徵碳稅才能鼓勵導入電動車,他們不相信光是宣布退場期限就會產生效果。

又或是泰國為了提高電動機車的市佔率,在2019年5月就宣布將依動力來源及每公里排放二氧化碳量,對機車加徵碳稅,提高民眾購買燃油機車的成本,轉而投入電動機車。

也就是說,政府應該一手拿胡蘿蔔、一手拿著棒子。一方面鼓勵發展電動運具,另一方面輔以禁制型的政策手段,避免過多模糊不清的灰色空間,對於台灣邁向淨零之路,留下不利的後遺症。

除了燃油機車的增長外,也應注意低碳燃料的隱憂

另一項憂心是,近日部份業者提出應推動「低碳汽油」,並提出不盡正確的數據,可能再度延宕台灣推動運具電動化的時程。

首先是對低碳汽油在減少碳排的數據上過於誇大。報導原文指出:「以台灣整體保有台數達1440萬台來看,要靠新車降低油耗與碳排要很長的時間,但如果可以全面改用低碳汽油,就可以馬上有很大的改善,每年減少的是幾百萬噸的碳排。」

從台灣機車總數來看,燃油機車目前約1380萬台,僅有四期或更新款的燃油機車才可使用E10汽油,車輛公會估計佔比為85%,故以1173萬台來推算;再根據中經院提出,若改用E10汽油,每輛機車每年可減少0.03公噸碳排,相乘後顯示所有符合條件的台灣機車若都改用低碳汽油,一年僅能減少35萬噸碳排,與報導所述「每年減少的是幾百萬噸的碳排」有很大的落差。

第二是電動機車的能源轉換效率遠高於燃油機車。根據協會的推算,電動機車平均每度電可行駛約25.53公里,以一公升汽油熱值約可換算為9.07度的電,即使已考量輸配電過程的能量耗損,換算後一公升汽油相當於3.44度電,以平均每度電可行駛約25.53公里計算,等於每公升油的能量可使電動機車行駛88公里,七期燃油機車的能源效率仍遠低於電動機車。

第三是低碳汽油的環保效益無法與電動運具相提並論。低碳汽油是以一部分的乙醇代替汽油,近期台灣部分團體倡議推動E10汽油,便是內含10%乙醇的汽油。此類燃料雖然能部分減少碳排量,但完全無法取代電動運具產生的效果,因此包括中國英國澳洲即使採用低碳汽油,但依然訂定出運具電動化的目標。

此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文章也顯示,生產乙醇需要種植玉米,而種植玉米的土地用途改變以及加工與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排放,使乙醇的碳密集度可能比汽油高出至少24%。

運具電動化,需要政府更明確的政策方向

近期部份業者的作法,不禁讓人擔心台灣是否會如同2019年落入「油電平權」的陷阱。

回想當時,少數車廠透過「油電平權」的口號,迫使政府從2020年起補助購買燃油機車,兩年補助期間,造成的影響是台灣新增了165萬輛燃油機車。立法委員洪申翰就批評,環保署開始補助燃油機車的期間,造成燃油機車數量暴增,讓電動機車的補助數量近乎貼地,差距將近7倍,和國際趨勢背道而馳。

台灣要在2040年達到市售機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因此在產業轉型、交接的期間,固然會有燃油運具與電動運具同時並存的時刻,但理想路徑是在逐步淘汰燃油運具的同時積極發展電動運具,而非在已立下目標的現階段仍放任燃油運具大幅增長,萬不可又落入過去的誤區中。

事實上,電動運具在環境、就業乃至於產業發展方面,都是較燃油運具更優的選擇。

運具電動化已是全世界交通轉型的必經之路,對於台灣更是在環境、就業、產業發展等各方面都是更有潛力的選擇。在SMAT剛發布的《淨零臺灣:2023運具電動化產業戰略報告與願景展望》一書中,依照研究試算,從2040年電動機車銷售佔比達100%的淨零政策目標來看,屆時整體電動機車掛牌數量將達722萬輛。

而這700多萬輛機車,將帶動機車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產值再擴張近一倍,共可創造3兆8875億元產值,效益極為龐大,對台灣經濟將帶來多方面貢獻。電動機車產業除帶動整體產業革新,對就業市場也產生正面助益,在市售機車全面電動化的情境下,預期帶動電動機車本業新增7.6萬就業人數,其他關聯產業新增24.6萬人工作機會,合計高達57萬個工作機會。

政府需要規劃更明確的政策方向,才能影響廠商加速轉型的腳步,不只需要鼓勵電動運具、更需要搭配整體性的交通轉型規劃、甚至考慮研議對燃油運具的禁制型政策,才是交通轉型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