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y

政策資料

想達成2032減碳新目標,電動機車也該有自己的「旗艦計畫」

在2024年10月24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賴清德總統主持時指出要重新設定2032年和2035年更加積極的減碳新目標。執行秘書環境部彭啟明部長則宣布,各部會需提出2032減碳旗艦計劃,以達成下次會議將訂定的2032減碳新目標,加速台灣減碳進度。

在運輸部門減碳策略中,機車電動化可說是能最快與最有潛力改善運輸碳排的策略,橫跨淨零減碳關鍵目標七與十,更在環境部第二期空污防治方案中,被視為改善移動污染源的重要手段。

然而現實上電動機車淨零進度落後,每年實際市售比與管考目標越差越遠,若不儘速調整執行策略,「淨零目標」將永遠無法達成。

因此,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回顧與反省國內現有政策工具,並參考國際推動範例,提出電動機車減碳旗艦計劃六大建議,盼產業與政府一同加速台灣淨零路程,為未來世代提供乾淨與永續的環境。

建言一:強化台版CAFE,制定車廠電車油車銷售比

自美國於1975年推出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Standard(CAFE)後,成為各國政府提升燃油能效、推動低碳或電動運具的政策工具。具體做法一為依照車重規定最小限值的油耗標準,二為實施整車廠銷售車輛油耗標準的總量管制,輔以低碳或電動運具銷售量的加權鼓勵,間接促使車廠加強販售低碳或電動運具。

台灣於1988年通過能源管理法實施耗能管制標準,於2016年針對機車、2017年針對汽車實施總量管理制度,更於2022年加嚴標準,旨在推動台灣車輛的能效改善,以及低碳與電動運具的發展。

然而,依照工研院統計,即使以較嚴格的第二期CAFE標準,即機車總量能效需達46.1km/I,也低於燃油機車的50.13km/I(2023年),這意味著現行的機車CAFE制度,並無法促進車廠加強車輛能效或販售電動機車。

因此,隨著運具電動化進度的停滯,加上為達成2032減碳新目標的要求,SMAT提出應於電動機車旗艦計畫中,強化台版CAFE的精神,由「間接」鼓勵車廠銷售電動機車,改為「直接」要求機車廠必須遵守固定比例的電車銷售比。

配合政府目前訂定的2030年市售比目標35%,及參考目前業界發展,SMAT認為以設定2025年電車銷售比10%作為起點,並逐年提升5%,較現行市售比指標更具積極性。

建言二:檢視延宕原因恢復新購電車補助3000元

攤開自2018年來電動機車新領牌數與市售比數據,可以發現市售比自2019年達到18.7%高峰後,2020年腰斬至9.6%,之後各年大多停滯在9%到10%之間,今年截至10月也僅維持10.5%的低谷,且國內仍有高達1388萬輛燃油機車,表示台灣的運具電動化之路出現停滯危機。

台灣是機車王國,國人習慣騎機車通勤,依據交通部2022年民眾日常使用運具狀況調查,民眾外出旅次使用的各類運輸工具中,「機車」占45.8%為最多民眾使用的交通運具,且機車使用狀況調查顯示平均車齡達10.5年,顯見推動機車首購族選擇電動機車至為重要。

改變既有的運輸習慣並非易事,細究歷年市售比發展,可發現受政府政策更動影響大。其中以2020年環境部取消電動機車新購補助,並同步補助七期燃油機車為最大因素。

倘政策對油車和電車採取齊頭式的補助,則對推動民眾改用電動運具沒有幫助。為推進遲滯的電動化進度,應讓首購族加入淨零行列,SMAT建議政府參考過去既有的成功經驗,恢復環境部電動機車新購補助3000元。

建言三:碳成本公平化補助電池資費每月300元

根據SMAT在2022年針對消費者所做的民意調查,機車族對消費價格是高度敏感族群,電動機車持有成本高於油車為民眾不願意購買電動機車的原因之一。然而,油車的持有成本之所以相對較低是因為政府⻑期補貼油價,讓油價能維持相對低廉的價格。

而在2050淨零排放關鍵戰略「淨零綠生活─建構低碳運輸網路」戰略行動中,其中一項具體措施為「汽柴油價格回歸市場機制」,雖旨在提高燃油機車的使用成本以減少其使用量。不過這種調漲價格的方式易引發民怨,對政府的壓力十分龐大。

為此,SMAT提倡為將碳成本公平化,應改由補貼電動機車電池資費的形式,既平衡油電落差,更能促進民眾換購電動機車的意願。因此SMAT認為,應該將「補貼電動機車的電池資費300元」納入電動機車減碳旗艦計畫中,方能加速推動運具電動化的轉型進度。

建言四:燃油產業公正轉型機車行,銷售獎勵金3000元

依照國發會淨零轉型報告書中,提出傳統機車行將受淨零轉型衝擊,對此SMAT於2021年曾委託第三方民調公司,針對傳統機車行做過調查,詢問機車行的轉型進度,以及最需要的輔導轉型措施。

調查結果顯示,即使部分機車行有意識地逐漸轉型為油電雙修車行,且產業界也在這個油電銜接的階段,自發性協助輔導傳統機車行,大多數機車行仍認為目前電動機車市場尚未做大,故不願跟進轉型成油電雙修車行,而這也直接反映在截至今年10月,電動機車普及率不到6%的現實。

根據上述調查,在「政府協助燃油機車行轉型之可行作為?」問題上,最受業者支持的選項為「給予機車行銷售獎勵金」(46.1%),高於「明確宣示運具全面電動化」(33%)與「訂定禁售燃油車年限」(32.5%)。

可見在協助燃油產業公正轉型的議題上,業者事實上已經具有一定的共識與需求,只待政府能夠傾聽業者的聲音,制定符合產業期待的政策。

SMAT因此主張,為推動產業公正轉型,政府應當提供車行3000元銷售獎勵金,讓業者有經濟誘因去面對艱難的轉型困境。

建言五:落實區域平權補助偏鄉弱勢族群5成汰換金

在淨零轉型關鍵戰略第十二項訂定為「公正轉型」,意指在淨零轉型路上「不遺落任何人」,需考量到所有會因淨零轉型而受到衝擊的群體,並推出相對因應措施以保護與協助所有人轉型,才是完成淨零的「公正轉型」。

相較於發展成熟的燃油機車,電動機車的購買費用較高,弱勢群體容易因自身財務關係而面臨轉型困難,或無法配合淨零轉型,成為排碳大戶。

檢視2024年地方政府電動機車補助方案,針對中低收入戶購買電動機車,各政府都提出加碼補助,即實踐淨零碳排的公正轉型,減輕弱勢群體在使用電動機車的負擔,不加劇台灣的貧富差距以及碳排階級化。

目前台灣只有地方政府有額外加碼補助,因此SMAT提倡中央政府應跟進地方,加碼協助弱勢族群運具電動化,並參考國際都市案例,如英國倫敦、越南胡志明市,提供燃油機車汰換電動機車的5成全車汰換金,以達運具電動化的公正轉型。

建言六:設置低碳交通區促進電動機車騎乘誘因

為配合2050淨零排放,交通部宣布將研擬規劃低碳交通區,並預計將在明後年各補助2至5處的低碳交通區示範推廣。

國際上來看,低碳交通區的設置與推廣,有助於解決區域交通壅塞、都市空品改善與減少交通碳排。以英國倫敦為例,在設立超低排放區(Ultra Low Emission Zone)並收取高污染運具通行費用後,經抽查為不合格運具的比例由去年8月的7.4%,降到今年1月的3.8%,效果顯著。

根據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ITDP)的研究,若低碳交通區設置的區域面積足夠大,將有助於低碳或無碳運具的推廣。

電動機車為目前台灣發展較為成熟與完善的無碳運具,加上各都市的電動機車充換電站不斷擴大建置。因此SMAT建議,政府在低碳交通區規劃中,應配合既有充換電站設置充足的城市,以大區域、向燃油運具收費或禁駛等方式,促使城市居民改變交通習慣,增加電動機車的騎乘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