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 City Column

天下未來城市 專欄

發電廠降載就能救空污?交通運輸才是隱形元兇

作者:
台灣民眾對空氣污染成因的理解,多數集中在火力發電,使得能源轉型、火力發電降載等議題獲得高度重視及討論。但電力產業真的是最大威脅嗎?

事實上,依照科學數據分析,電力業空污並不是民眾健康的最大威脅;交通運輸業所產生的「移動污染源」,才是隱性危機。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更曾引述研究指出,台北市民因交通排放的非甲烷碳氫化合物,使人均壽命減少64.8天,是單一石化工業區周遭居民衝擊的八倍左右。

公路運輸汙染源,明顯超越電力業

先從數據來分析。

台灣環保署訂定空氣品質指標時,同時採用臭氧、細懸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二氧化氮等濃度作為判斷依據,並計算​​其對於人體健康的影響。

2021年7月,行政院環保署更新了空氣污染排放清冊。細看統計數字,可以發現電力業占全國PM2.5排放量比例約為3.5%、一氧化碳2.45%、氮氧化物13.8%、非甲烷碳氫化合物約0.01%。

不過,公路運輸(含汽機車、貨車加總)的數據更令人驚訝——PM2.5占比約32.02%、一氧化碳則高達52.46%、氮氧化物達52.9%及非甲烷碳氫化合物約20.77%。

也就是說,上述各項污染源統計中,公路運輸都明顯超越電力業——這也與大眾接受到的資訊有顯著落差。

 

空污-污染物質-污染源-公路運輸-台灣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清冊-TEDS-SDGs各種污染物質的污染源幾乎都以公路運輸為大宗,且大幅超越電力業。資料來源:台灣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清冊TEDS11.0

補助七期燃油機車,恐讓空污難以改善

交通帶來的空污如此嚴重,但環保署推動相關政策時,卻缺乏整體性的策略布局與綜合效益考量的思維。尤其,2020年起,環保署補助民眾購買七期燃油機車;在兩年裡,這項政策促使新增了46萬輛燃油機車的銷量,更創下近年的新售高點。

雖然,環保署長張子敬辯稱,補助老舊燃油機車的汰換措施,是為了減緩空氣污染;但立法委員洪申翰曾在質詢時反問,過去兩年的燃油機車補助,不只多出了大量燃油機車,且至少要再等十年以上才會換車,因此產生長達十年以上的鎖定效果。

根據環保署和交通部的資料計算,相較於電動機車,環保署補助約46萬輛的七期燃油機車,每年約將增加122.2公噸的一氧化碳,及6.3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若再結合燃油機車平均使用年限為13.3年的資料計算,環保署這批補助將導致台灣多產出近84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於白白浪費了162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每年碳吸附量,且短時間根本難以改善。

燃油機車-七期-補助-環保署-空污-減碳-SDGs環保署的七期燃油機車補助策略大幅助長燃油機車銷量,恐拖累空污改善進度。資料來源:台灣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清冊TEDS11.0

WHO認證,空氣污染嚴重影響人類健康

而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又有什麼影響?

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資料指出,一氧化碳導致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模糊和胸痛等病徵,嚴重情形下會提高心臟衰竭的風險;氮氧化物則會刺激眼睛、鼻子、喉嚨及肺臟,可能造成咳嗽、呼吸急促、疲憊、噁心等不同症狀;而非甲烷碳氫化合物導致都市地區的臭氧增加、產生「強化空氣污染」的效果,也具有致癌性。

 

近年,民眾十分在意的細懸浮微粒(PM),由於直徑細微,容易吸入肺部,使得肺部發炎反應、心血管病變、氣喘症狀加劇;若上面附著其他污染物,更加深對呼吸系統的危害。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便指出,國人死亡負擔的重要危險因子中,PM2.5高居第四名。

從規範數據來檢視,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每年有700萬人過早死亡,加總起來可達數百萬年的健康壽命年限,原因就是暴露於空氣污染。

為了減緩威脅,WHO於2021年發布了新版《世界衛生組織全球空氣品質指南》。他們針對全球超過500篇論文進行系統性審查,並更新六種污染物質的參考指標。

WHO建議,PM2.5的每日平均的最終目標應是15μg/m3,年度平均最終目標則是5μg/m3。而此目標與台灣現有規範已有大段差距,目前台灣的PM2.5日平均值應小於35μg/m3,年平均值應小於15μg/m3。

由此看來,台灣管制標準比WHO寬鬆太多。因此,環保署的年度報告中,國內空氣品質監測雖可連年達標,但實際上,國人健康仍籠罩在高風險下,這是非常嚴峻的現實。

運具電動化,減少移動污染源

無論從降低空污的角度,或「2050淨零轉型」的減碳目標,移動污染源治理都是攸關台灣人健康的重要關鍵。

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曾表示,「不應再漠視幾乎有相同空污占比的移動污染源,」若環保署、大部分環保團體和南部公民都繼續避而不談,「接下來的空污治理都將沒有效率,PM2.5的減量效益也不再顯現。」

想改善都市空氣品質,移動污染源管制與改善措施的重要性,並不亞於電力業的減排措施。同時,不同運輸工具造成的污染物質類型和比重有所差距,因此,防制措施必須多管齊下,才能最大程度削減多種空污物質。

對一般民眾而言,不只加強對移動污染源的認識,也應關注政府推動「運具電動化」的腳步。因為,唯有堅強民意做後盾,才能督促政府推動減少空污的正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