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Column

關鍵評論網 專欄

移動的健康殺⼿!正確認識道路空污

作者:

空污最⼤的來源竟然不是⼯廠電廠︖ WHO將PM10、PM2.5歸類為⼀級致癌物質,空污問題早已成為全球⼈類的健康殺⼿。⽽在台灣,台⼤公衛學院的研究表明,PM2.5在國⼈死亡負擔的重要危險因⼦中,排名第四,每年約有8600⼈因暴露空污被奪⾛性命或提早死亡。

也因此,近年來空氣品質的改善,⾃然也就成為朝野各界的努⼒⽬標。然⽽,⼀般民眾或媒體多把⽬光放在「明顯⽽⼤型」的固定汙染源上,⼤型⼯廠或燃煤電廠更是屢屢成為朝野攻防及媒體曝光的主要戰場。

可是你知道嗎︖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的調查指出,交通⼯具佔境內污染的比例⾼達30-37%,比鋼鐵、電⼒業等合稱的固定汙染源佔比27-31%更⾼!

距離你我最近的隱形殺⼿

道路污染不僅佔比⾼,更是你我第⼀線最常接觸的污染熱點,我們或許未必住在⼯業區或營建⼯程旁,但只要住家位於道路兩側或出⾨上路,交通運具就是避無可避。英國醫學雜誌研究顯⽰,居住於主要幹道 50 公尺內者,發⽣冠狀動脈硬化的機率較居住於200公尺外者⾼出63%,主因即為汽機⾞排放的細懸浮微粒會影響⼈體⼼肺功能,增加罹癌風險︔⽽國內中研院龍世俊教授更指出,臺灣絕⼤多數⼈⼜⽣活皆位於道路周邊200公尺內,屬「潛在⾼交通暴險社群」。

進⼀步分析可以發現,受國⼈⽣活特性影響,我國機⾞⾞⼜密度達每平⽅公⾥591輛,⼤幅超過其他國家。依據環保署針對⼤台北都會區通勤期間空污暴露量所做的調查顯⽰,搭乘不同交通⼯具通勤時,PM2.5暴露平均濃度分別為汽⾞7.6μg/m3、捷運21.9μg/m3、公⾞23.5μg/m3及摩托⾞32.1μg/m3,機⾞通勤族因暴露在污染物質的威脅下,反倒成為燃油機⾞⼤國最直接的受害者。

燃油機⾞⼤國的代價

根據環保署107年排放量彙整表,機⾞不僅在總懸浮微粒的排放量達每年4,572公噸,⼤於電⼒及燃氣供應業排放量的每年4,378公噸外,更是驚⼈的在VOC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類別上,佔「總排放量」的26%,遠超過所有的固定污染源,僅次於汽油⾞輛。

社會⼤眾對VOCs的認識遠低於PM2.5,但根據台⼤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指,VOCs是形成衍⽣性PM2.5的重要來源,更包含多種的污染物如苯,除對⼈體健康具有致癌性外,更可能引起⼈體的呼吸系統、肺臟、肝臟、腎、神經系統、造⾎系統及消化系統等健康問題。若我們想避免交通污染繼續蠶食你我的健康,燃油機⾞⼤國的轉型恐怕是勢在必⾏。

交通運具電動化刻不容緩

為回應國⼈對健康及環境的重視,政府近年來開始加⼤對空污排放的各項管制措施。在固定汙染源上除適⽤更嚴謹的法規標準、⿎勵更新排放設備外,電廠也依規定進⾏空污防制的降載,對於⼤型固定汙染源的減量已初⾒成效,⽬前下⼀個重⼤挑戰,正是移動污染源的治理。

然⽽,我國交通運具的電動化卻⽜步不前。除在電動汽⾞的推展進度緩慢,政府在電動機⾞的政策上更是缺乏⼤膽⽽宏偉的願景⽬標。電動機⾞的新掛牌數量近年雖有成長,但佔整體機⾞⾞⼜數的佔比卻仍在5%以下,距離整體交通運具的電動化翻轉仍有極⼤的落差。今年起環保署取消零排放的電動機⾞的新購補助,另給予七期燃油機⾞同等的汰購補助,市場評估,燃油機⾞的掛牌數量將再度回穩,⼤幅延遲運具電動化的⽬標進程。

交通運具電動化是真切關乎國民健康風險、產業轉型的重要未來。使⽤燃油汽機⾞不可忽略其對環境、健康造成的外部成本,以台灣⼈⽬前對私有運具的依賴,加上建構完善的⼤眾運輸系統確實很難⼀蹴⽽就,亦不可能忽視區域發展不平均、城鄉落差的現實問題。地球公民基⾦會在2019年底呼籲,全國應制訂交通運具全⾯電動化期程,另外,針對空污嚴重的中南部縣市,也應考量區域正義,加碼提⾼電動汽機⾞的補助⽅案,加速運具電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