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Column

關鍵評論網 專欄

全球熱門關鍵字:淨零排放 運具電動化如何幫得上忙?排放量與移除量要平衡是關鍵因素

作者:

一、全球熱門關鍵字:淨零排放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於今年四月份的民調發現,民眾對於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與政策普遍認知不足,高達77.5%的民眾完全不知道國際上淨零排放的資訊,而75.7%的民眾也對於國內自主宣告於2050年碳排放要減少到基準年(2005)的一半,完全不了解,顯見政策與民眾認知存在有相當大的落差。

然而無分國內外,淨零排放早已成為全球媒體熱議的關鍵字。

就在今年6月,歐盟即將公布其碳關稅政策(Carbon Border Tax, CBT),預計將透過開徵碳關稅控制進口貨品的碳足跡,除藉此保護歐盟境內增加環境投資的企業,並達成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5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遠大目標。由於事涉所有進出口歐盟的產品成本,全球各國無不高度關注。

今年2月,副總統賴清德出席民間銀行所舉辦的ESG倡議記者會上提到,近年來歐盟、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都喊出碳中和目標,美國總統拜登也宣布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台灣必須提出新的氣候治理路徑,無論2050碳中和或其他減碳路徑,我們不能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若不跟上就會被淘汰。

3工研院宣布全院將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更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作為推動零碳排平台,運用跨領域整合產業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規劃出臺灣2050淨零碳排策略藍圖,協助臺灣產業朝向淨零永續發展,掌握全球零碳排放的新商機。

422日世界地球日,包含美國、中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全球40國領導人齊聚召開全球氣候峰會,美國新任總統拜登震撼拋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碳承諾:美國將在2030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50%-52%的二氧化碳排放,此一規模足足是過去巴黎協定承諾的2倍,同時宣示將提供2倍的經濟援助,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難題。

蔡英文總統也同日於臉書上宣示「2050淨零轉型」目標並寫道:當世界上多數國家,都在談論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台灣也正在積極部署。在行政院統籌下,政府已經開始評估及規劃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回顧今年上半年,從國際政治到國內產官學界都圍繞在2050年「淨零」的倡議上打轉,未來無論是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產業經濟的轉型方向,甚至是國際政治的角力,「淨零排放」預料都將成為左右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重要議程。

二、淨零目標的意義是什麼?

為了更清楚掌握未來國際趨勢的脈動,我們應該更進一步了解淨零目標的價值與意義。

人類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在能源、交通、工業及經濟活動中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其中又以二氧化碳佔比最高,已大幅加劇全球暖化的速度。全球暖化將導致全球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連帶影響地球環境與人類經濟活動的永續性,極端氣候更直接或間接造成大量的經濟損失與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危害。而碳中和、淨零目標的倡議,就是希望降低人類所製造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緩全球暖化的速度、降低世界各國的損害。

由於淨零排放目標已成為國際氣候談判議程中一項明確的指標,用來表示國家、城市、企業對於實現<巴黎協定>的積極程度。當全球都在追求此目標時,首先我們必須要先了解「碳中和」、「淨零碳排」、「淨零排放」這三組經常交替出現在媒體報導中的詞彙,其所表示的意義。

1

1、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淨零碳排(Net Zero CO2 Emissions)

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定義是指當一個組織在特定期間內衡量期間通常是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經過「人為去除」二氧化碳達到平衡時就代表達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或是淨零碳排Net zero CO2 emissions),兩者在概念上都是希望透過人為去除來實現正負抵消的作用。

2、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依據IPCC定義,是指當一個組織,在特定期間內(衡量期間通常是一年),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移除量」達到平衡,就稱之為淨零排放。

所以大家可以發現,淨零排放所涵蓋的減量範圍,會比淨零碳排來得更為廣泛,因為除了二氧化碳以外,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三氟化碳等7種都屬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所規範的溫室氣體。各個國家因為產業或經濟活動的類型差異,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類型可能也有所不同,以紐西蘭為例,由於其經濟模式以畜牧業為主,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比起能源業、工業就會來得更高,而排放的類型中甲烷所佔的比例也比其他工業國家來得更高,相對地,每個國家也因此建構不同的減排策略。

1

整體來看,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在2050倒數淨零一文中指出,淨零排放目標顯然已成為國際氣候談判議程中一項明確的指標,用以表示一個國家、地區、城市或甚至是企業對於實現《巴黎協定》之積極程度。根據數據統計,截至202010月底,共有125個國家提出2050年淨零排放之目標,有10個國家已明定或擬訂該目標於法律(草案)之中,許多國家已透過政策白皮書執行,甚至規劃提早達成。

 

根據環保署資料指出,台灣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成長趨勢,從西元1990136.76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上升至2018296.55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不包括二氧化碳移除量),約計成長116.84%

若按照氣體類別區分,以2018年為例,二氧化碳(CO2)為我國所排放溫室氣體中最大宗,約占95.38%,其次分別為氧化亞氮(N2O) 1.70%、甲烷(CH4) 1.45%、全氟碳化物(PFCs) 0.52%、六氟化硫(SF6) 0.44%、氫氟碳化物(HFCs) 0.34%、三氟化氮(NF3) 0.17%

由於二氧化碳佔比在95以上,因此在台灣,碳中和、淨零碳排與淨零排放在實際政策的目標設定與執行上,並無太大的歧異。

三、運具電動化如何幫得上忙?

根據IPCC的報告,運輸排放占每年溫室氣體排放的14%,若以運輸的種類劃分來源,其中72%源自於陸上運輸,在19702010年間增加了80%的排放量。正是因為運輸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佔比極高,運具電動化有關的技術與資源投入,已成為全球市場和政府部門爭相努力的方向。國際能源總署IEA2020年電動車輛展望報告中,肯定電動車輛是減少人口稠密地區空氣污染的關鍵技術,也是有助於實現能源多樣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重要選擇,迄今為止,已有17個國家宣布2050年將實現100%零排放的車輛目標。

1

圖片來源:第二期階段管制目標公聽會運輸部門第二期階段管制目標推動重點簡報

 

根據10910運輸部門第二期階段管制目標推動重點,民國107年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總計為3,679萬公噸,約占全國排放量的12.4%,其中公路系統排放量佔比最高達整體運輸的95.6%。公路系統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為小客車,佔公路比例為50.7%,次之為大貨車佔公路比例為18%,其三為機車佔公路比為13%

台大風險中心曾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PNNL)合作評估,以2050達到淨零碳排為目標計算,結果發現,在2050年之前,台灣必須有82%的小客車以及53%的貨車都是電動車,才有可能達標。模擬結果突顯出運具電動化的重要性,既然2050年之前要有8成的小客車必須是電動車,在2040年就必須禁售燃油汽車,才能達到2050碳中和的減碳幅度。

台大風險中心也曾經計算,依環保署設定的第二階段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來說,即2025要比基準年2005年減碳10%,依不同運具的碳排比例分攤減碳責任,2025年時就必須有500萬輛的機車是電動機車。目前全台1,400萬輛機車中,只有45萬台是電動車,意謂著還有400多萬台燃油摩托車必須汰換。

根據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資料指出,即使是最新的七期燃油機車,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為電動機車的4.05倍,而目前全國約有1411萬輛機車,電動機車僅有約44.6萬輛,佔比僅3%,大有減碳的成長空間。顯見台灣運具電動化對減碳貢獻的潛能仍有極大的開發空間,端看具體的政策目標及執行手段能否跟上全球淨零排放的腳步。

而在民意支持方面,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調查顯示,民眾雖對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與政策普遍認知不足,但若政府為改善交通所帶來的空氣污染問題,則有高達87.8%的民眾願意配合政府的相關政策。顯見除強化減碳的國際貢獻與價值外,政府若能在政策上有更完整的溝通與規劃,民眾將成為相關政策的最佳後盾。

 

四、2021年重頭戲:11月!COP26將在英國登場

如果說上半年氣候議題的首波關鍵字是「淨零排放」,那麼在下半年起可預期的,「COP26」的關鍵詞彙也將不斷出現在媒體報導中。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源自於《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的重要會議,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有簽署此一公約,目的在於管控、降低人類活動對氣候所造成的衝擊。2015年的COP會議完成簽署著名的《巴黎氣候協議》,成為現今主導全球氣候政治最為重要的文件,各國也紛紛依循相關協議制定或調整政策目標與手段。而今年的COP26會議意義極為重大,這將是第一次針對巴黎協定進行每5年一次的進度評估、回顧與調整。可以說,世界地球日上氣候高峰會各國的表態,只是COP26會前的重要暖場。

英國COP26亞太及南亞區域大使Ken OFlaherty專欄報導中提到,為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目標,未來10年內全球減碳的速度必須比過去20年快5倍。產業轉型需要時間,越多經濟體設定轉型目標,引導投資轉移與成本下降的速度就越快。他也建議台灣應該及早擁抱低碳商機,設定禁售燃油車輛的時間表。

隨著美國強勢回歸巴黎氣候協定,重磅宣布加碼減碳進程外,再生能源的技術投資、電動車與電池的市場佈局、歐盟的碳關稅,預料都將持續成為下半年全球政治與經濟關注的焦點。202111月,COP26將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屆時全球都在看,人類社會究竟能否通力合作,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共同願景,台灣也不應置身事外,政府部門、產業界到民間機構,也將引爆新一波「淨零轉型」的浪潮,我們十分期待政府提出更積極的策略性目標,共同因應全球淨零轉型的運動,而屆時運輸部門如何因應調適,加快台灣運具電動化的腳步,值得國人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