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 Column

關鍵評論網 專欄

美國淨零碳排強勢來襲! 電動運具成國家級產業戰略

作者:

疫情期間,使用電動運具也一起加入減緩疫情衝擊的行列!

 

相較於一般大眾運輸,如捷運、公車客運多數民眾選擇私人的交通運具來減少與人接觸的可能性。現在更多了共享電動運具的使用,也可以達成同樣的效果,在妥善的消毒作業下,也能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媒體報導指出國內電動運具共享業者,包含GoShareWeMoiRent等品牌,均提高車輛消毒作業的頻率,同時增加可拋棄式衛生帽套的補充,降低病毒可能傳播的風險。此外,工商時報的報導也提到,電動機車大廠Gogoro為因應疫情可能對用戶產生的經濟衝擊,將在67月期間開放車主申請合約暫停,或申請調整資費方案不額外收費等彈性作法,與用戶共體時艱。

 

而在國際上,許多國家也正透過「綠色紓困」,轉型為永續經濟發展模式,期待能夠盡快走出疫情衝擊下的經濟陰霾。台灣也將在疫情趨緩後,再次面臨紓困計畫與產業轉型的方向論辯,此時充分掌握國際間的政策趨勢與投資,才能夠打造合於全球競爭的產業環境

 

氣候峰會定調:淨零碳排強勢登場

 

2021421日,歐盟針對「歐洲氣候法(European Climate Law)」徹夜協商,達成最新協議,該法將對歐盟未來10年的氣候政策立下目標,並進行長遠擘劃,目標在2030年前將淨排放量較基準年(1990年水準)降低55%。

 

就在隔日的世界地球日(2021422日),包含美國、中國、英國、日本、德國等全球40國領導人齊聚召開全球氣候峰會,美國新任總統拜登震撼拋出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碳承諾:美國將在2030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少50%-52%的二氧化碳排放,此一規模足足是過去巴黎協定承諾的2倍,同時宣示將提供2倍的經濟援助,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變遷難題。

 

氣候峰會上,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日本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從2013年的26%一口氣提升到46%、加拿大總理杜魯道宣布減碳目標將提升至40-45%。英國作為今年下半年COP26的主辦國,更是大膽宣布2035年將較基準年(1990)減少78%的二氧化碳排放。

 

這一系列的承諾,宣示了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已成為不可逆的國際壓力,氣候議題將正式從道德、環保感召的訴求,轉移成全球政治、經濟的戰略佈局。

 

美國減碳政策大步向前

 

事實上,拜登從選前就已經提出一套相當完整的氣候計畫戰略方案,這不只是環境保護的政策訴求,更是結合產業經濟轉型、就業人力轉變以及技術研發創新的全球策略性佈局。

 

《今周刊永續台灣》彙整拜登經濟學提到:拜登預計將在4年內投入2兆美元(折合約56兆新台幣)因應氣候變遷,加速能源轉型,包含投資4,000億美金於乾淨能源的研發、50億美金用於電池技術開發、10億美金用於補助設置充電設備,同時停止對傳統化石燃料的補助,強化支持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此外,拜登更打算直接使用聯邦預算採購公務用電動車輛,預計將65萬輛政府部門用車47.5萬輛校車全部改為電動車輛,且4年內將在全美建立55萬座充電站。預計光是從燃油車過渡到電動車,就可以為全美國的汽車製造業創造100萬個就業機會

 

除了具體的政策及財源支應外,拜登的氣候執行團隊也是一大亮點。報導者在當拜登組夢幻環保內閣、用「氣候」拼經濟,台灣準備好了嗎?》一文中彙整了幾位相當重要的美國部長級代表,皆與備戰氣候變遷的政策立場一致且積極表態。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國際金融協會(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IIF)的演說中,以氣候倡議為主調,目標在2035年前使發電達成淨零排放,同時廢除補助化石燃料的稅賦補貼,提供電動車輛的獎勵方案。能源部將是制定建築與電器用品能源效率標準的決策單位,而其部長葛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是長期倡議美國發展零碳排電動車輛的重要推手。運輸部門的角色更是極為重要,因其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佔比高達全美國的28%,其部長由布塔朱吉(Pete Buttigieg)出任,曾在過去黨內總統初選時呼籲2050年碳中和的政策願景,更誓言恢復歐巴馬時代的車輛排放標準。

 

從政策目標到部會官員的人選,美國新任的拜登政府在氣候變遷的應對上,早已超越過往政府的政治承諾,以大膽、宏觀、全面性的戰略佈局,也難怪氣候峰會的開幕致詞,拜登直接表明:「我們重返氣候戰場,美國還是全球的氣候領導人」,展現十足的企圖與野心。

 

全球電動車浪潮正式引爆

 

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淨零碳排的目標將逐步影響各國的政策方式與市場脈動。其中在運具部門的交通革新上,將會是首當其衝。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於3月份所發布的《世界能源轉型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Transitions Outlook)指出,若要達成巴黎氣候協定碳中和的目標,2050年前全球潔淨能源的投資需增加30%至131兆美金,再生能源發電量需擴大10倍以上,此外2050年前,化石燃料的消耗需大減超過75%

 

而在運具電動化上,該份報告指出,預計到2030年,電動車的市場總量將從今日約1000萬輛增加至3.8億輛,成長約38倍,2050年將持續增長至17.8億輛,成長將達178倍。整體來說電動車將佔所有公路運輸活動的8成以上。顯見未來在全球淨零碳排、能源轉型的市場革命中,電動車輛勢必將迎來爆炸性的成長。

 

國際能源署(IEA)於4月接續發布2021全球電動車展望報告》,報告指出,儘管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發酵,造成全球經濟衰退,車輛總銷量下降了16%,但2020年登記的新電動車數量卻破紀錄達到300萬輛,比2019年增加了41%。據統計,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超過20個國家正式禁止燃油車輛的販售或新售車輛全面電動化。

 

而在私人的電動二輪/三輪車市場上,該份報告也提到,目前全球約有2.9億輛的電動二輪/三輪車使用中,其多數集中在亞洲地區,又以中國佔比最高,並預估依據目前各國的政策規劃,2030年全球電二輪/三輪車總存量將達到3.85億輛。儘管目前銷售以亞洲市場為主,但受益於更多種類的車型供應及政策激勵措施,歐洲市場正快速成長,2020年增長幅度達30%。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報導指出IEA執行董事比羅爾表示:「雖然光靠電動汽車不足以實現氣候目標,但電動汽車在實現全球淨零排放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儘管IEA專家對未來電動車市場發展表示樂觀,但也提醒:目前電動車普及率還遠不足以達成全球氣候目標,建議政府應透過「搭配經濟復甦計畫來投資電池製造」、「大量發展可靠的充電基礎設施」等方法,以加速電動汽車的普及。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 在本月(20215月)最新的預測分析顯示,肇因於電動車輛的電池成本下降,新創車廠及部分傳統車廠紛紛建立專門生產電動車輛的生產線,預期電動車輛的平均售價將有機會在6年後,也就是2027年與傳統燃油車黃金交叉,屆時電動車輛將比同級燃油車款更為便宜。整體趨勢來看,不管是兩大權威的國際能源報告,又或是民間市場資訊的分析機構,都顯示在全球淨零碳排、能源轉型的框架下,全球電動車的浪潮已正式引爆。

 

我們曾在若想完成「綠色智慧運輸」革新,政府還得做這些事一文中提到,以台灣來說,民國107年運輸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總計為3679萬公噸,約占全國排放量的12.4%,其中公路系統排放量佔比最高,達整體運輸的95.6%。公路系統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為小客車,佔公路比例為50.7%,次之為大貨車佔公路比例為18%,其三為機車佔公路比為13%。究竟在蔡英文總統宣示評估2050淨零碳排目標的同時,台灣下個世代的運具政策是什麼呢?

 

國家級戰略:台灣運具電動化不能等

 

蔡英文總統在世界地球日出席美國在台協會美國創新中心(AIC)舉辦的論壇時表示,當世界上多數國家談到2050年淨零轉型的目標,台灣也正積極部署,在行政院統籌之下,政府已經開始評估及規劃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包括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部門也必須提出系統性的檢討策略。

 

商業周刊在520日專訪國發會主委龔明鑫,針對政府淨零排放的目標,運具電動化到底在政策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龔明鑫主委表示,包含能源轉型、運具電動化、製造業與工業綠化,將是未來政策的三大軸線,其中運具電動化和民眾的生活關聯性最高。

 

以機車電動化為例,其價值並不僅在節省能源或是去除燃油,「智慧化」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電池交換系統能夠累積大數據,了解消費者需求,甚至可能進一步衍生出不同的服務與商機。對於整體產業來說,若發展得宜,將可趁勢帶動如自動化技術、電池產業、綠電發展,有助於產業活絡。

 

不過在具體目標與執行方案完善前,台灣運具電動化的進程可能都不能鬆懈。報導者在《蔡總統宣示淨零轉型之後,運具電動化如何加快腳步?》一文中引述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的分析,認為「國際市場的電動車布局從2010年起就非常明顯,『嚴格來講台灣落後了國際不只10年。』不久的將來,很多區域都不會再有燃油車了,現在鴻海和裕隆合組MIH聯盟,也是要搶電動車的商機。」

 

 

目前在台灣800多萬輛汽車中,僅有12千多輛為電動車,佔比僅達0.15%;而在1400萬輛機車中,電動機車僅有45萬,佔比為3%,整體來說台灣的電動車市場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過去政府曾制定燃油車輛歸零的政策目標,卻在燃油車廠施壓下黯然退場。如今氣候峰會後全球淨零碳排大勢底定,台灣沒有置身事外的空間,政府更應該拿出魄力,擘畫國家級別的戰略願景、訂立具體的期程目標、落實行政部門的政策執行!台灣的運具電動化,已經不能再等。